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拉近家校心理距离,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时间 :2019-02-07 19:31:00     作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程蓉     浏览 :

有一天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看到同事正和一位家长怒目相对。经了解,王老师所带班级学生张某在校内吸烟、喝酒且屡教不改,于是他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配合教育。家长到校后,王老师痛陈张某的种种劣迹,还忍不住抱怨家长家教不严,随着语言越来越不投机,家长竟然愤而反击:男子汉抽点烟喝点酒算什么呀?我的孩子出了问题我负责,你的责任是教好书!家长的态度让王老师觉得十分委屈,认为无法与家长沟通,结果不欢而散。

一次成功的家校联系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则会把学校教育推向尴尬的境地。几乎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要达到家校配合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笔者觉得要从拉近家校之间的心理距离着手,建立信任互助的家校关系。这里说的问题学生是指在思想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需要矫正的学生。

一、 共情明目标,争取家长合作

不论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多么糟糕,他(她)的父母内心深处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而导致一个孩子出现问题除了孩子本身的因素,或多或少也与家庭教育有所关联,但是不能因此就把责任推卸给家长,而是要尽可能地和家长形成合作教育关系。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教师主动联系家长,在家长看来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接到学校教师的电话让他很有挫败感。而另一位本身是教师而孩子在我们学校就读的朋友说,孩子在学校出问题她觉得特别尴尬。他们渴望和教师一起解决孩子的问题,又害怕和教师联系,特别是遇到本文开头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从配合到抵触学校教育。因此,要想家校联系取得良好效果,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家长的心理顾虑,让家长明白家校联系的目标是家校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

首先,从形式上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家校联系方式,如网络、电话、家访或请家长到学校等等,做到尊重家长,尊重学生。为了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请家长到学校,请到学校后也尽量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解决问题。

不论哪种方式,教师要明确家校联系的目的在于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特别要避免以追究问题的形式进行交流。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家校联系有效,比如明白如何客观地呈现问题,希望获得哪些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家长交流效果最好等,通过交流把目的明确无误地传达给家长,消除家长的顾虑,统一目标,建立合作关系。

二、尊重正角色,避免家校矛盾

曾看到电视里很多这样的画面:教师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家长在一旁点头哈腰。教师与家长交流时容易出现角色错位,把家长当学生,把学生犯的错当作家长的错,同时,把学生出现问题的责任推卸给家长,武断地要求家长这样做那样做,这种言行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

教师没有权力教育家长,抱怨指责会把家长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家校矛盾。家校是合作的关系,一旦家校之间产生矛盾,会影响师生关系,让学生无法信服教师的教育。

因此,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从师生角色定位中转换过来,待人以诚,行之以礼,把自己和学生家长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沟通交流,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三、引导助家长,获得信任与支持

有一部分家长对家校联系的认识有误,以为教师请自己到学校就是告状或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在家校联系中表现出护短,推卸家庭教育责任,指责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等言行。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对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家长耐心引导,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个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

如针对护短的家长可以采取从孩子的优点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面或从认同家长的某一方面谈起等。本文开头的家长因孩子出现问题到校,本来就心情忐忑,焦虑不安,他需要安慰,情绪需要宣泄。到了学校,还没来得及平复情绪就被教师劈头盖脸地训斥责骂,结果克制不住,出现了一些过激言行。本文开头提到的王老师如果能够多理解家长的心情,在交流时注意一下方式,结果也许会不同。

需要对家长坦诚、直接指出问题所在的时候,一定要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客观铺陈利弊,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问题。不论是什么样的家长,只要让他切实感觉到学校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会配合学校的教育。

四、家校协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联系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家长不知道真正的症结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心中要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措施,和家长商议,得到家长的认可,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教师在制定教育措施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明确目标并且实践性强,一定要避免为了教育而忽略学生本身,甚至仅仅是在家长到来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果王老师在家长到来后,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说出自己的观点与家长交流,那么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比如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角度与家长交流情况,希望有针对性地共商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方法,督促学生改掉坏习惯等等。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后,就会降低教育工作的难度,家校联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需要长期付出爱心和耐心的工作,教师要善于控制情绪,并且于思索、反思中不断改进工作,拉近家校心理距离,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帮助,这会让学校教育工作更加顺利,也会真正做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杨守敬初级中学,宜昌,443300

 

本文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期。


心理健康